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6月,我国60岁及以上银发网民规模达1.61亿人,老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达52.0%。慢慢的变多“银发族”积极融入数字化生活。可以说,网络为老年人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。特别是直播带货,凭借直观、生动的展示形式,迅速成为老年人购物的新选择。然而,这一快速兴起的消费方式却暗藏诸多陷阱,不少老年人在直播购物中频频“踩坑”……
70岁的刘先生住在天津市蓟州区,此前被当地一家实体店店主拉进一个微信群,群内管理员每天会发送一个直播间的网址链接。
该直播间起初以健康科普讲座吸引老年人关注,随后便转向带货。直播中,某“健康养生顾问”极力推销“藏红花四件套”床上用品,宣称其能治疗失眠、多梦,不仅活血化瘀,还能通经络、凉血解毒、消炎止痛。刘先生恰好有失眠症状,再看到直播间点赞数接近百万、特价名额有限,便急忙下单抢购。
可使用后,刘先生并未感受到任何疗效。后来经有关部门调查,这套声称添加藏红花等中药成分、能治病的四件套,产品标签上标注的执行标准和安全技术类别仅是纺织产品质量标准,并非药品或医疗器械标准,实则就是普通纺织产品。
更让刘先生无奈的是,该直播间售后体系极不规范,没有“七天无理由退货”,仅支持“收到货当天可退,拆封使用后概不退换”。而且每场直播结束后链接没办法打开,直播视频无法回看,交易记录也无从查找,若发生消费纠纷,连基本交易证据都难以获取……
当前,针对老年人的直播诈骗手段层出不穷,不法商家精心设计各种陷阱,让缺乏网络信息甄别能力的老年人防不胜防。
除了上述通过私域直播(即依托微信群等私密社群进行传播)逃避监管外,还有“剧情式”直播上演情感“剧本杀”等新套路,即先用婆媳矛盾、遗产争夺等剧情与老年人建立情感联结,再将高价商品植入剧情,接着用“支持好人”“对抗坏人”等话术树立“正义使者”人设诱导老年人非理性消费。
更隐蔽的是,不法分子会通过数百个备用账号和微信群构建严密的流量闭环,即便主账号被封,也能迅速将老年人导入新的直播间,让老年人持续陷入消费陷阱。有网上的朋友表示,其母亲两年内在某直播间被诱导消费十几万元。
“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相对较弱,容易被虚假宣传蛊惑。”业内人士在接受《金融时报》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,尤其是直播带货,面对主播极具煽动性的话术、精心营造的紧张氛围以及看似“权威”的产品介绍,老年人难以分辨信息的真实性,很容易相信商家夸大其词的宣传,从而陷入消费陷阱。
同时,部分老年人存在情感缺失的情况,容易被直播间的情感营销打动。直播间主播热情的称呼、贴心的交流以及剧情中传递的情感,恰好填补了部分老年人生活的空缺,让他们对主播产生信任和依赖,进而愿意买单,即便这些商品并不符合自身需求或存在质量问题。
“近年来,针对老年人的直播诈骗手段层出不穷,并非单一因素导致,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”上述业内人士进一步对记者介绍,部分商家缺乏诚信和自律意识,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,设计各种诈骗套路欺骗老年人。同时,部分平台对直播内容和商家资质的审核监管不到位,为不法商家提供了生存空间。
“尤其是对于私域直播这类较为隐蔽的直播形式,平台的监管难度更大,给不法商家在平台上以各种隐蔽形式开展诈骗活动提供了空间。”上述业内人士说。
守护好老年人的“钱袋子”,为其营造安全、放心的直播购物环境,不仅事关银发经济的健康底色,也关乎养老生态构建和千万家庭的幸福感。
为此,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不久前联合发布消费提示,提醒广大老年消费者“警惕线下引流套路”“警惕话术诱导陷阱”“警惕资质信息盲区”等,特别是注意防范部分商家以“免费送鸡蛋”“社区义诊”“老年福利会”等线下活动为诱饵,吸引老年人添加微信、加入微信群等套路。消费者如果遭遇虚假宣传或消费欺诈,可以拨打12315热线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举报,或者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向消协组织投诉。对于金额较大、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,应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交相关证据。
上述业内人士建议,对于私域直播等隐蔽性较强的直播形式,要创新监督管理方式,加强对微信群、备用账号等传播渠道的监测,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打击不法商家的诈骗活动。同时,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大对直播行业的监管执法力度,定期开展针对老年人直播购物领域的专项整治行动,严厉查处商家虚假宣传、消费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。
安全、诚信、友好的消费环境,是激活银发经济潜力的基石和保障。它不仅能让老年人“敢消费、愿消费”,更能激励更多企业投身于适老产品和服务的创新,让每一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有品质、更有保障。